偶像作品衍生的美学文学哲学 open problems

  其实偶像作品中也有很多很有趣的美学、哲学、艺术问题可以思考。我逐渐觉得我应该再修一个艺术理论的学位,去读一些书。
  博客逐渐变成了奇怪的形状

  现在还只是一个理工科学生道听途说了一些美学、哲学概念,然后胡乱做一些思考罢了,书和 paper 也没读过多少。毕竟不是专业,不知道能消耗多少时间在这上面,只能是说读了更多的书和 paper 以后慢慢修正。

美的创作过程的分离与异化

一个较长的 intro

  3 月 3 号 liella 的生放谈了一专里每一个人的 solo,香音那首比较独特,主要是歌词,初读可以说怪得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对着一个人说大嫌い,一整首歌都在讨厌你讨厌你,却又在结尾的时候突然变成大好き了,很难懂的感情。这场生放里小百合似乎是给出了解释,不过我没有听懂生肉,结合弹幕的同传师爷和其他人的表现,看上去是小百合给出了深层次的解读,并不是浮于歌词表面的样子。
  所以今天就想要补这场熟肉,想要更好地理解这首歌。然而,却发现小百合并不是在解释歌词内涵,她讲了一堆与此不太相关的东西。她首先提到这个“君”可能不是人类,可以理解成一个香音最喜欢的人,但也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君’”,具体她的理解没有明说。她说以前读了歌词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唱,但这次行不通,这跟香音的风格差了太多,需要主动走进香音。她说巡演期间录的歌,正好对唱歌思考了很多。她说不是单纯地歌唱低落,不是悲しみ,不是切ない。总之说了一通,大概就是两个重点,一我确乎没有明白这个“君”到底是谁,香音为什么对他大嫌い,又为什么突然转成了大好き;二是小百合明白了吗,不知道,她只是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所以这个出新歌的过程是这样的,作曲人、作词人把作品交给小百合,小百合开始做阅读理解,然后交上一份答卷。答得对不对呢?小百合自己也说,以前就不太管,香音不这么理解但是小百合这么理解的。所以我们说我们在欣赏一首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欣赏什么呢?欣赏歌曲的旋律,这是对作曲人的;欣赏歌词的文学艺术,这是对作词人的。那么小百合是什么呢?一个发声工具,和一个做阅读理解的考生。那么到底谁才是涉谷香音呢?不是小百合了。
  LoveLive 毕竟是偶像企划,绝大多数歌曲其实表意很清晰,没什么能过多分析的。比如“僕らの勢いは四方八方九方”,这种歌词也没法存在第二种解读,结合水水的经历,声优们就能跟作词达成共识,很容易就能把这个内涵表达出来了。这个时候,Aqours 和声优 Aqours 是站在一起的。但是像这次,或者以后作词人还想在歌词中表达些什么更深刻的,更隐晦一点的,那么歌曲、声优、角色就全都分离开了。
  记得去年读了一本讲美学和美育的哲学书,里面就提到了美的创作的异化。以前是由创作主体完成整个美的创作过程,因此在过程中主体完成了审美,而现在这个创作过程是分离的,造成审美也是破碎的。一首现代歌曲的作曲、作词、演唱的分离恰恰是此书里的例子,歌手很难把自己的感情、经历等审美要素代入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压根就不是他参与创作的。
  所以尽管小百合很用力去研究香音唱这首歌的心境,总是听着少了真情实感。以前咻卡也这样,夜空知晓一切的现场版也这样,只是在用一些歌唱技巧去制造低落、伤感的情绪,很容易用力过猛,然后变得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本应是讲故事的人,但现在只是转述故事的人,这个故事就不是她们的故事。
  难免还是要对如今的商业模式做出思考。当然,作词作曲演唱这三者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不这么分化大家都得饿死。但是,如果一味迁就,那就会让偶像的意义越发模糊。要我提出观点的话,我认为偶像本身应该参与创作,至少,作词和偶像应当有一个合作与交流,让歌词成为共同完成的作品,从而得到文学、角色人设、演出者生活经历三者的结合。
  回到这首歌本身,最好的解读还是来信里提到的,开始是对歌唱的讨厌,歌唱带给了她不好的经历,但触及心底,发现对于歌唱还是要说热爱。我们所希望的是,这是香音的想法,香音怀着这份心情唱了出来,而不是香音看了别人寄给她的稿子想到了这些然后唱了出来。

创作与观众的关系

  虹第二季第二话 Q4 劝岚珠的场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表演理念的冲突。发现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表演者应该为自己而创作,还是为粉丝而创作?
  这是两种不同的追求。一种是追求艺术本身的,我是为了歌唱,舞蹈,我的艺术理念,展现自我的风格,所以来表演,我不是为了在观众这里获得人气和支持。而一种是我希望带给粉丝一些东西,比如欢乐,感动,坚定的信念,传递各种気持ち,我希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Lovelive 的定位是后者,是偶像和粉丝一起完成的企划,粉丝投票选出了 c 位,选出了歌词中的关键词,选衣服,选一堆东西,所以歌曲也和粉丝结合得很紧密,总是要君と一緒に这样的。所以如果在这些特定的企划里寻找答案,那几乎是唯一的。但相比起来,也正如岚珠所说,前者是更加随心所欲的,它可以在创作上更纯粹,因为审美主体很大程度被创作者选择了,就是自己这一类的主体。
  当然岚珠很可能会走到一个矛盾里,她固然是需要受众的,而且是广泛的受众,因为她的目标学园偶像,到底有没有纯粹的表现自我的学园偶像呢?可能这就不是学园偶像的定义了。
  但是抛开学园偶像这个追求和身份,这就是艺术和观众的联系问题了。尽管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下,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