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は風のように

  本来这篇去年就该写的了,上一篇年终总结已经是 2020 的了。2021 也发生了很多事,都是决定人生前途的大事,但是因为过年前忙着搭这个新博客,搞着搞着就把年终总结咕了。。。咕了足足一年。
  今年这个就给这两年一起记个流水账。
  标题与上一篇年终总结遥相呼应的。放在去年其实最合适不过了,然而现在都已经放第二季的歌了

  2021 和 2022,是疫情的第二年和第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很多,2020 年所有人面对很多事情都是慌乱无措,这两年逐渐恢复有序,却也夹杂着不少荒诞滑稽。

竞赛

  众所周知,2020 年底的济南赛区,无人之境出线了。
  所以从 2021 年开始,我打比赛的心态也改变了。归根结底是少了一份焦虑,毕竟竞赛是很花时间的,放在大三升大四这个升学关键点,仍然一周四训却摸不着实在的东西的话,我会感觉很不踏实,但现在踏实了,终于完成了三年前 symbol 说的“实现你中学时未完成的梦想”、两年前左左说的“把 final 进了再说”,可以开始更长远的规划了。
  实际上,这是第一个被疫情拉长的赛季,全国上下都老老实实地,一直保持着一定强度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也因如此,我们在 4 月的昆明赛区仍有好的状态,进入出线区。
  然后就是 EC、毛营、华为营,题目都有难度,只能说表现得勉勉强强。
  到了 CCPC Final,因为一个老套路构造题不会做,最终丢了一个题以及浪费了大量时间,不幸打银。这时候才发现,昆明以后,我们确实有些疏于训练了,作业多了起来,我也在忙着搞 HKU 的面试,全然只是靠着两个 camp 维持一下水平。这成为整个赛季我们最差的一次比赛,却成为学校报导最狠的比赛(x
  大三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也各自有了前途,我有书读了,邓老板去华为实习,zayin 去 google 实习。本以为大家就这样把大四度过去,最后还是为了给学校救场,又续了一年。区域赛有训练,等邓老板和 zayin 都结束实习之后也还有一周四训,但也是打得勉勉强强,甚至还落了个铜。后面做毕设以后更是一点没训练了,仅仅是时不时打一下各大 oj 的比赛,EC 前康复一下,就去了 EC 和 CCPC Final,没想到发挥还不错,意外又捞到一个出线和一个前十。至此,无人之境也成了两年都出线的队伍了。
  WF Dhaka 因为疫情没有去成,白给一次。
  到此,本科的竞赛生活算是全部结束了,尽管它一直持续到了大四毕业的暑假。但是竞赛仍然还没有结束,还要一直等到 2023 下半年的 WF Egypt 才是真正的句号。算一算,从 2011 年暑假开始学编程,竞赛一共要玩 12 年。这大概是我目前做过最长久的事情了吧。

  12 年,想想小学的时候写出了“输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得意洋洋,其实现在也还是的,推出很牛逼的多项式题或者数据结构题还是会得意洋洋。
  体验了各种各样的比赛,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中学大家都是并肩作战的朋友,但是到了考场上其实都是竞争关系。大学又是另一种体验,真真正正是团队三人一起往前走,同甘共苦的。像无人之境这个团队,风风雨雨两年,试过三个月狂训,群聊从竞赛到功课到人生到各种吹水,时不时就一起出差到处跑,彼此思维互相了解,很难说不是兄弟了。

  大三大四也更多地以出题人的身份参与中学和大学的竞赛了,也不仅仅是出题人,也是组题人和负责人了,从另一个视角来体验竞赛。老实说,出题的心态也是会变的,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出题很好玩,可以分享绝妙的 idea,可以报复社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出题任务,一次又一次的出锅,被选手喷,热情也会被消磨的,到最后退隐的想法会愈发强烈,尽管越到后面越要负责更多的题目。
  组题人视角真的是令人体会颇深,你会发现你绝不能随意听信出题人对于某个题的得分分布设计,绝不能臆想选手水平,绝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出题搞成炫技,绝对要严格遵守繁长的验题流程。你更能懂得选手与出题人如何通过题面来交流,更能理解打比赛时出题人的种种失误,更能珍惜一份好题的来之不易。
  出题的过程也是类似科研的,都是在一片未知里探索,脑中蹦出一个 idea,谁也不知道可不可行,也是拼命地去想办法解决它、优化它,拼命地修改题目条件以找到这个 idea 的适用场景

  如今还是会上网打比赛,codeforces,atcoder,挑中国时间场,睡觉优先。WF Dhaka 也跟人一起打了同步赛。当比赛不能成为主业的时候,当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这也是许多前辈们延续对竞赛热爱的一贯做法。

科研

  读研是一早就决定了的,那么 2021 年,稳了 final 之后,自然这事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开始又找了万法师和炜麟学长,想蹭一下文章。于是搞起了 Linear Temporal Logic(LTL)。3 月很积极,每天认真读论文,4 月由于各种事情开始变得咕了,后面就越来越咕了(x

  4 月,打破了原来只想在国内读研的想法,开始了解外国学校和老师。恰好华为给我推荐了一个 HKU 数学系老师,我就顺势了解了 HKU CS,得知他们的提前批快要开始了,就想着申一个先练练手,为暑假去各大高校夏令营做准备。当时主要目标还是清叉的。
  套了 zhiyi,得到了模板回复。
  提前批面试阶段,zhiyi 并没有找我,反而 Hubert 给我发了邮件,粗略地看了看他的 paper list 感觉还行,隐约看到好多 complexity 字样的东西好开心,于是就约了面试。
  第一次面试,绝对人生耻辱。纯英文,问啥啥不会,我说我算法好,他说你讲讲网络流吧,我坑坑巴巴讲个 dinic 讲不清楚;他说,你讲讲暴力增广网络流吧,我讲一大通漏了反向弧被他质问半天;他说,你证一下最大流最小割定理吧,我说用对偶来证,然后发现根本不会对偶;他说,你讲讲有了最大流怎样求一个割吧,我口胡了个假做法被他当场揭穿;他说,你做一下这个题吧,我脑子空了完全没有思路(事后才反应过来他问的是最大密度子图);他说,咱换一个,你说你数论好,你讲讲 RSA 吧,我急忙掏出课件却因为时间太久生疏了讲了一堆错被他质问;他说,你证一下 gcd 的复杂度吧,我证出来了,这成了我全场唯一答上来的问题。
  无数次想要直接关掉 Skype 结束痛苦。
  善良的 Hubert 给了我三天后第二次面试的机会。这三天绝对是我最愤怒而拼命的时间,我的心态很冰凉,即便最后你可能只是为了善意给我二面但其实一面已经一票否决了,但我还是一定要全力以赴,必须让你知道,竞赛生是绝对不会证不出最大流最小割定理,绝对不会连最大密度子图都不会做的。
  二面,给他证了 1h 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又给他讲了 1h 的最大密度子图,他极其抠细节,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检查。当听到“You proved these things. That’s fine. I’ll give you the offer”,心是终于落下来了。

  后面把流程走完,HKU 基本就稳了。然而这也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经过这一轮面试的折磨,且成功拿到 offer 以后,整个人就变懒了,NJU、IIIS 的夏令营也不想报名了,国外的老师也懒得套瓷、申暑研了。此时对 Hubert 的印象大多还是靠想象以及被他一些文章标题骗了的,以为他的 TCS 血统比大陆高校的老师更加纯正,全然不知道这个人其实没啥很纯的东西,做的东西很杂很偏,complexity 更是想都别想。再加上暑假发生了很悲伤的事,一整个暑假没有动力去套瓷和暑研,基本上也就只剩 HKU 了。
  Hubert 其实人很好,5 月给了系 offer 之后他说,给你 4 个月时间申美国,不成功再来 HKU 读,9 月再来找你。9 月他如期来找我,我很惭愧地跟他说其实这 4 个月啥也没干。。。
  后面套了 UCSD 也是模板回复,于是也就弃了。至此,大概是确定今后就是 HKU 了。
  暑假以及后面的申请季这么晃荡过去实在是有些荒唐,但实际上我又无时无刻不忐忑,我是纯竞赛选手,除了奖牌和一次 WF 资格(还只是资格)以外一无所有,没有 paper,没有在做的成熟的课题,没有学术后台背景和推荐信,这么申外国哪敢啊!

  于此同时,我也粗略地看了 Fine-Grained Complexity(FGC) 的 introduction,立即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当 Hubert 问我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我张口就来,Fine-Grained Complexity。他说好啊,那你就先跟着这个 UCB 的 Simons Institute 学吧。
  于是 9 月给炜麟学长最后讨论了一次 LTL 之后,我就专心开始搞 FGC 了。以 Ryan William 的课以及他的大作业 reading list 为起点,为了结合 Hubert 在 cryptography 方面的优势,初步选择了 FGC+cryptography 的道路,恰好就有那么个方向叫 Fine-Grained Cryptography,就是用 fine-grained hardness 去搞密码学。10 月人生第一次完整读完了一篇 STOC paper,也是在这个方向读完的第一篇 paper,搞懂作者在里面用了多点求值和快速插值之后,感到又要回归熟悉的多项式血雨腥风,不忍苦笑了很久。毕设选题毫不犹豫选了 FGC+cryptography,1 月受到论文启发突然想到了搞 Fine-Grained Zero-knowledge Proof,想到这个可高兴了,complexity、cryptography、ZKP 三大愿望同时实现。
  只可惜这方向是真的没人带,找 Hubert 讨论,虽然他说很 interesting 但实际上也没能提供什么指导,两次讨论感觉都不是有效讨论,感觉他只能作为一个 check 细节的工具人。于是整个 2-4 月就是我一个人单干,自己啃论文,自己拍脑袋,想了些很 trivial 的东西也假装我提出了很厉害的概念(x
  4 月提交了初稿之后其实自己又查出了一个 bug,直接把结论拉低了一个档次。本想着后面好好修修,然后继续加强,争取开学之前搞出点像样的东西来。然而实际上后面也很摸,一边浅浅恢复竞赛水平,一边趁本科最后的时机在玩耍,一边想着除课题外还有很多 TCS 基础要补(比如 complexity 教科书),5-6 月也是晃荡过去了,7-8 月的暑假则是疯狂在出题,也没有搞课题……

  开学了,有了 Hubert 正式的参与,研究也变得正式了很多,开始有正规的 literature research 了,把基础的 ZKP 都学了一遍,也能讨论方向了。这课题大概就是,大方向把握在我手中,小方向由他给建议(总感觉应该反过来才正常)。只不过三个月后,进展仍不顺利,总是有东西无从下手。同时,Hubert 发的一篇 proposal 中了一百万,因此里面的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就不得不做下去,于是我和学长和 Hubert 三个人又一起在 12 月份开了这个新题。新题目有老板指挥,每天推式子算期望,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相比起我那 Fine-Grained ZKP 的大饼,这个还是更让人心里踏实一点。

  这两年,特别是 2022 年,可以说,最主要的进程就是完成由竞赛生到科研者的转变。比如思维方式的转变,说白了就是许多做竞赛题的套路要放下了,而做科研题的套路要开始学了,举个例子,要证某个东西的 lower bound,就要很快地想到是用反证法,假设我可以做到比这个 lower bound 更优,我能利用它做出一个厉害的算法,违背某些 hardness,那么使用哪些 hardness,比如某个问题的直接求解的 hardness,或是 approximation hardness,或是 average case hardness,而这些 hardness 有没有可靠的论文支持,都要变得熟悉而敏感起来;或者说要设计协议让某个过程大概率按我设想的去执行,那么就要想到用 chernoff bound 或类似物去把概率给 bound 住。还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竞赛某个新知识点通常内容不多,很容易就有整理好的资料(大佬们的博客),在科研里,基本上需要自己去跟进最新的论文以及有持久影响力的老论文,自己做整理,还不能确保它们有用。
  很多时候能切实体会到竞赛相比于科研确实是比较短平快的。写博客就是很好的例子,一般一个有难度的竞赛题就是一篇完整的内容,适合单开一篇博客,偶尔再把相似做法的题整理在一起形成套路。但是读论文就不太一样了,往往一篇论文技术细节很多很值得写一篇文章记下来,但是考虑内容完整性它通常又不够,因为它往往只是解决一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总是要好几篇文章加起来才能很清晰地说明一件事情。所以开学以来,博客更新量明显少了,不是不想写,而是碍于完整性我不知从何构建。今后可能也会很咕~
  上面说了科研跟竞赛出题是类似的,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在于意义的考虑了。出题可以随便附加条件,树上版本、在线版本、参数范围,随意变动。科研的时候,你必须讲得出这个条件的意义,哪怕是理论研究也不能随意添加或修改问题条件。
  科研更像是上班,作息时间、工作模式也向上班靠拢了。这里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肝,学长学姐们都很会玩,有很多娱乐活动,日常摸鱼时间也很多。我问他们会不会担心将来论文不够,他们的回答都是,TCS 急不来的,idea 没来再肝都没用(x

  也跟左左达成了共识,哪怕作为学生,也必须把课题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可以做纯粹听命令完成任务的工具人。这两年我观察到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去找导师都是看看导师有什么题,然后挑一个题跟着做,导师也不含糊,直接抛出他目前在做的题目,让学生挑一个。我跟 Hubert 是例外,我是抱着自己的题去找他的,我问他他有什么在做的题我能跟着做的,他总是回避,反问我想做什么题。左左也是例外,他找的合作学生总是“等你啥时候想出来好东西了叫我来给你排列组合”,他抱怨开会时学生讲的内容很明显是开会前一小时推出来的。
  这其实就是在说思维的惰性吧,完全把科研当作上班领任务了。我们认为,硕士还情有可原,你可以说并不打算把自己打造成会自己找方向、对课题有非常深入的思考、想要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而只是想做优秀的任务执行者。如果是博士,这样做就是持续依靠老板,最终不能独当一面的,也就达不到“能独立做研究”的博士毕业要求。

LoveLive

  要说到 2021, 2022 年,那首先得是 Liella,这个也一起从 2021 年成长起来的团队。
  疫情元年完成了选拔与投票,认识了鲤鱼姐。2021 年初第一场生放拉开序幕。进度飞快,第一场生放当场播一单试听,4 月发售一单,举行一单发售 live,七月播动画,十月直接 1st live 20 场巡演,年底上三团跨年。
  有很多传承,比如故事风格、初期曲风、发展节奏,跟水是类似的,就感觉 LL 隔代遗传,缪的节奏遗传虹,水的节奏遗传星。也有很多创新,主要还是企划首次的五人团队,创造很多奇妙的羁绊。弊端也很明显,1st 巡演分摊下来强度过高,声乐培训不到位,直接废了某位的嗓子。我们当时说,20 场过后,小百合要么成神,要么报废,如今看来很不幸是后者。但总的来说,小风小浪,平平稳稳,也算是作为第四代团打开了局面。像是小星星、nonfiction 和一众 cw 好曲,还是收获了不少人气。
  风浪从 2022 年开始。4 月底突然宣布加一组二期生共 4 人,直接斩获全年最迷惑操作。一时间天下大乱,骂街的骂街,哭丧的哭丧,吵架的吵架,退坑的退坑。一期生的 2nd 最后一场,也被冠以“老五人 final live”的名称。自此星团风评急转直下,观众老爷对待 7 月的第二季动画自然也是怀着失望的基调。好巧不巧第二季动画不孚众望,节奏赶,商业味浓,情节主线处理不当,歌曲游离于剧情之外,还时不时踩一下暴躁观众的雷,值得赏析的部分全部被盖住了,使得星团失去大部分口碑。动画播完,宣布招三期生,再往伤口撒盐。如今星团人气是如何样子,看 3rd 巡演抽选抽了就中、每一场都能卖一般追加票和当日券,就知道了。(参考:水 extra 和 AZUNA 1st 的 CD 抽选都不低于 10 中 1)

  要说我第一个从头到尾看着长大的孩子,如今被人口诛笔伐,那是当然难受的。现在留下来的人都是接受度高的,能感受到新四人的可爱与付出,尽管她们配音水平和歌唱水平实在有待提高。我当然是很 DD 的了,尽管我也被加人的消息震惊了很久,那时还是毕设答辩前夕,痛苦极了。我始终认为,核心的核心,是绝不能让开新团和加人成为溃口,放混子进来。如今进来的新人无一不是浓度极高的老粉,也是粉丝走上台,演绎新的故事,这也是“大家一起实现的故事”。自觉传承并发扬 LL 的精神核心,目前大家都能做到,因此三团跨年 26 人站上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香火延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而不是鱼龙混杂,浑水摸鱼。在此之上,更大的愿望是他能好好培养每一个人,增加配音指导和声乐指导,追求高质量动画、歌曲和 live。像雪雪这种开了 1st 之后直接雪藏两年的行为,就如同 4 个 2 拆两对 pair 来打,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当然,大家也还是要提升鉴赏力,星的动画真不难懂,没有那么多奇怪的逻辑问题,角色塑造还是有好的地方的,像香音这种双性格角色的刻画,还是十分精彩的。永远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地看番听歌,多听听官方生放和一些客观的动画鉴赏,不要求你同意但至少要引起你的思考。

  提到加人,就不得不说加人成功的典范,虹咲。r3 也是 AS 剧情地狱开局,到现在却是生机勃勃,万物向好。其一,优秀的动画制作是杀手锏,有虹一季各种姛和扭曲打底,有三次元的逆输入,有精良的歌曲画面,有高厨力制作组各种融梗,剧情主线、矛盾、铺垫等处理较好,能让人看完动画直接爱上虹。其二,加人经过漫长的铺垫,有时间的沉淀,不是突然加塞的,而是让人慢慢喜欢上的。其三,声优本身吸引人,萌 p 是老熟人了,秀和菜宝都是外国人,人设新颖。其四,歌曲加分,虽然我不喜欢 r3 纯耍帅没内容的团曲,但它确实能吸引很多观众,而动画曲表现就很好了,岚珠一首 Eutopia 以其狂傲不羁直接把动画拉高了一个台阶,米娅 Stars We Chase 令其化身 Mia Taylor Swift。星没按 r3 的节奏走,但是可以借鉴经验力挽狂澜。

  水水这两年倒是平静,2021 年的主要任务是把没完成的小组 live 搞完,2022 年的主要任务则是 6th 蛋巡,以及宣布幻日夜羽。数据显示水的动员力比虹星加起来都要高,果然老家伙积累的人气不是吹的。并且有了幻日夜羽,至少水这个团队是能续很久了。

  再说我自己。自 2020 年随组织看了两场水的线上 live 之后,厨力算是又提升了一个水平,会追 live 了。这两年线上白嫖 live 逐渐成熟,三团跨年后还知道了华南群这样的大规模民间组织,因此算是达到了国内看 live 的巅峰状态了。国内民间组织看 live 是真的优势独特,方便,便宜,能出声喊 call。当然以前的官方上映会也还是正式些,唱歌时还要站起来的。
  有幸认识了萤火虫 staff 楠木酸菜鱼,现在是无话不聊的好朋友了,经常一起看 live,线上白嫖也会连麦看。
  学会了逛漫展,跟 LL coser 集邮很快乐,在偶像舞台厄介应援也很快乐,大家一起玩的气氛跟自己玩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逐渐有了经济能力,能买杂志、棒子和写真集了。读 LL Days 等杂志是很棒的体验,等 sif1 关服之后,如果 sif2 玩不下去,这时间就用来读杂志。
  老实说,LL 成了我考虑读研学校的一个选择因素,虽然不该这样,但选 HK 确实也有一个原因是离 LL 近一点。甚至之前套美帝的时候,也是上官网确认了水 5th 在 San Diego 有转播才给 UCSD 的老师发邮件的。。。有条件的话,学 Bingkai 去东京大学自力更生搞个大新闻好像也挺好?
  现在我也确乎离 LL 更近了。随着疫情好转,日本签证和入境开放,我也终于迎来了赴日机会。2023 年 1 月底 2 月初,我将现地 Liella 3rd 东京场和 AZUNA 1st,加上沼津台场原宿圣地巡礼。这将是我厨力再上一层的重要里程碑,欢迎大家围观

end

  暂时就先写这么多,想到什么再补充什么吧。
  以 2020 为疫情元年,今年是疫情四年了,其实随着国内开闸泄洪,疫情也是走到趋于结束的地步了。恢复经济,恢复有序生活,我们都这么盼望着。
  WF Egypt,ZKP,Cooperative Game Theory,complexity,现地 live,圣地巡礼,找女朋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未来は風のように
僕らを呼んでるんだ
何が待ち受けてるか誰も知らない
——未来は風のように